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公布了經全國水產新品種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26個水產新品種,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培育的青蝦“太湖3號”、紅羅非魚“中恒1號”、烏鱧“玉龍1號”3個水產新品種通過審定,在全國推廣養殖。至此,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已培育水產新品種15個,為提高水產良種覆蓋率,打造水產種業“中國芯”和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青蝦“太湖3號”,以2013年從長江、淮河和珠江收集的124千克野生青蝦為基礎群體,以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長江青蝦相比,150日齡體重提高28.7%;與青蝦“太湖2號”相比,150日齡體重提高5.0%,其中雌蝦體重提高33.3%。適宜在全國水溫8-35℃和鹽度0-6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品種登記號:GS-01-008-2022。

青蝦“太湖3號”
紅羅非魚“中恒1號”,以2010年從馬來西亞引進的紅羅非魚后代群體中挑選出體表粉紅色且無紅斑和黑斑的2000尾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體色和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體表粉紅色且無紅斑和黑斑個體比例達97.0%。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紅羅非魚馬來西亞群體相比,5月齡體重提高20.1%;與紅羅非魚中國臺灣群體相比,6月齡體重提高19.1%。適宜在全國羅非魚主養區水溫16-35℃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品種登記號:GS-01-002-2022。

紅羅非魚“中恒1號”
烏鱧“玉龍1號”,以2008年從四川烏龍河收集的966尾野生白烏鱧為基礎群體,以體重和體色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野生白烏鱧相比,24月齡體重提高24.8%;體表白色無黑斑且鰭條金黃色的個體比例提高13.7%,占比達96.7%。適宜在全國水溫15-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品種登記號:GS-01-005-2022。

烏鱧“玉龍1號”
(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