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干旱,對水產養殖和天然水域水生生物產生較大影響。為落實農業農村部黨組、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抗旱救災工作有關要求,8月30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杰帶隊赴江蘇蘇州開展漁業抗旱救災工作調研。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漁業處調研員張巨貴,水科院學科與平臺處副處長李強,淡水中心黨委委員、科研處處長朱健,蘇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顧東華等一同參加有關調研活動。

調研組一行首先在蘇州相城區陽澄湖現代農業產業園召開漁業生產抗旱救災工作調研指導會議。張巨貴調研員簡要介紹了江蘇省高溫干旱漁業受災基本情況。他說,截至目前,全省養殖受災面積58萬畝,損失水產品1.4萬余噸,直接經濟損失約6.2億元,受災品種主要為河蟹,主要區域為蘇南丘陵和沿洪澤湖地區,表現為蟹塘無法正常補水,水草腐敗,脫殼拖遲導致生長緩慢等現象。他表示,目前全省已積極采取措施,通過加強工作部署、下沉一線指導、強化措施落實和加大政策扶持等舉措加強對災情的指導和督導。下一步江蘇省會繼續做好災情統計、組織專家力量開展調研和技術指導,有力保障水產產業災后恢復和水產品供應。顧東華副局長具體介紹了蘇州市受災基本情況和應對措施,他指出持續高溫主要對池塘成蟹養殖造成較大影響,對今年河蟹的產量及規格影響程度可達20~30%,對此,蘇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養殖戶通過購買“池塘水產品養殖氣象指數保險”挽回部分經濟損失。蘇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茂友針對漁業受災情況提出了相關技術建議。朱健委員從河蟹養殖新模式、生態循環水養殖、設施工程化改造、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等方面介紹了如何采用新技術迅速恢復災后漁業生產。

劉英杰副院長在聽取有關情況匯報后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四點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實事求是梳理受災品種、面積、產量和損失,強化災情上報材料的準確性;二是分類統計高溫干旱漁業受災情況,梳理針對性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指導;三是凝練養殖新模式,強化減災配套技術研究;四是協調各級部門聯動,做好水產品穩量供應。他指出,淡水中心作為駐地漁業科研國家隊,應積極協助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有效對接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全面做好技術儲備與支撐。

會后,調研組實地走訪了相城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受災河蟹養殖企業,仔細了解詢問高溫干旱對漁業生產影響。調研組還利用此次機會,實地調研了淡水中心河蟹苗種繁育和養殖基地。

蘇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處長施贊紅,相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力,相城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建忠,陽澄湖鎮人大主席朱建勇,蘇州市陽澄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姚一鳴、總經理王鍵等一同參加活動。
(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