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情況
2021-2022年,在國合署、農業農村部國合司、商務部培訓中心及水科院的堅強領導下,中心先后承辦國際短期培訓項目26項,援外學歷教育項目4項,共為58個亞非拉國家培訓技術和管理官員1451人,培養碩士研究生85名,其中商務部援外項目24期、亞合資項目2期,國交專項1期,其他資金項目3期。項目執行率達100%,每期項目招生人數超過55人,學員覆蓋102家國外漁業管理部門、研究、教育、推廣機構及私營企業等,圓滿完成上級部門交予的各項任務。在項目的執行中,部國交中心、亞非處、漁業局國合處、水科院國合處領導和同事多次對項目實施給予指導,讓中心進一步明確了農漁業涉外培訓的重點方向;商務部培訓中心項目管理部門領導和同事對中心的學歷教育及短期培訓項目給予巨大的支持,可以說事無巨細,有疑必復,幫助中心不斷推進援外培訓工作穩步、有序、高效開展!
二、主要特色做法及成效
1.打造新團隊:首先,組建了由中心徐跑主任親自領銜的管理團隊,建立了涵蓋國教處、辦公室、科技處、信息技術處、財務處等多部門的聯動機制,并根據培訓重點環節,下設對外聯絡溝通、方案教材設計、項目執行、技術保障、跟蹤服務及綜合協調等6大職能工作小組,各組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合作互動,保障了項目的高效推進;其次,建立了10大講師團隊,涵蓋中國國情與文化、苗種繁育、綠色養殖、飼料開發、疫病防控、環境管理、加工與質量安全、漁業經濟、資源管理、智慧漁業等熱點主題,并針對每個主題,形成老、中、青三個梯隊,進一步夯實連續40多年的國際培訓底蘊;同時,強化青年人才建設,組織20多位青年講師參加荷蘭瓦格林根大學為期2個月的培訓者培訓,培訓教學技能和培訓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并派出多位中心專家學以致用,擔任瓦根林根大學的“負責任水產養殖發展”培訓班講師,將所學的教學培訓技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這些舉措讓中心援外培訓專業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代代相承可期。
2.啟用新模式:針對線上教學特點,將瓦格林根大學的“線下自學+線上交流”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因時因地應用到項目中。這個新模式依托Padlet平臺,涵蓋方案設計研討、課前預習輔導、課堂實時交流討論、課后作業指導、分組討論和小組報告、個人培訓報告多個模塊。通過Padlet在線學習平臺,設置了培訓預期調查、自我介紹、課程簡介、專業模塊知識分享等多個環節。學員可在參與正式培訓前在線完成預期調查,在分組破冰行動中拉近距離,幫助項目執行組提前獲知學員技術需求及了解學員背景;學習材料的提前上傳與分享讓學員能夠提前預習老師將要分享的內容,提升課堂交流效率;學員也能在課程結束后通過平臺再次回看相關錄制視頻和學習資料,并通過留言的方式對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進行提問。這種沉浸式的教學模式大大提升了線上培訓的效率和質量。
3.培育新動能:中心在與時俱進地傳播我國漁業領域綠色、低碳、高產技術和模式的同時,重點強化學習報告環節管理,對學員的學習報告梳理,分析學員“培訓所得、學院國漁業現狀、未來合作展望”,中心擬以這些報告為基礎,編撰報告集,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強化未來合作項目設計;同時,切合發展中國家技術需求和漁業高質量發展趨勢,中心組織專家先后編撰了6萬字的“水產養殖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與運營”的英文教材及“稻漁綜合種養”、“羅非魚高產繁養技術”和“鯉科魚類繁養新技術”等切合各國主養品種和模式的系列技術手冊,分享給各學員國,以中國漁業技術和中國漁業方案助力各國打造“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現代漁業產業鏈,切實培育各國漁業自主發展新動能。
4.構建新合作:以援外培訓助力互聯互通,積極搭建合作之橋,先后舉辦2屆“‘一帶一路’國家漁業經貿合作云洽會”,組織15家國內外農漁業龍頭企業就水產新品種、飼料機械、加工產品、生物制劑、養殖機械、生態養殖系統等進行推廣、示范,先后達成合作意向6項,簽訂合作協議3項,助力我國農漁業企業“走出去”;其中,中心與國機集團及菲律賓三方漁光互補項目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擬將打造中菲三方合作典范;中心與恒興集團及烏干達綠色漁業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同時,中心開展啟發式交流互動模式,啟迪學員創新靈感,激發學員挖掘雙方后續合作領域的靈感,先后與埃及、菲律賓、蒙古、坦桑尼亞、柬埔寨、烏干達、南非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并聯合提交科技合作申報書4項,這其中,在2021年埃及學員Badran Fekri博士牽頭下,聯合申報中埃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經費達400萬元,雙方將就咸水環境下羅非魚種質資源調查與新品種的選育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助推兩國羅非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依托援外培訓學員,中心還先后承辦“一帶一路”國際淡水漁業產業創新研討會和全球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聯盟成員大會,這是全球漁業科技工作者深度合作、協同攻關、交流研討、達成共識、建言獻策的新平臺,多個非洲學員積極響應,建言獻策,為此,會上,將非洲國家機構納入聯盟成為新的關注熱點,這也為發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交流搭建了平臺。
5.澆灌新友誼:以援外培訓助力互學互鑒,努力搭建友誼之橋,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如何實現心相通,以真實親誠的技術傳播,文化交流與合作推進實現。中心通過云端文化交流,1500多名外國友人充分了解了我國“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同時,為進一步拓展培訓項目內涵,淡水中心主動加強與無錫市政府及外事辦公室的溝通,提出了通過援外培訓平臺推進無錫市對外友好城市建設的設想,并順利推進伊斯梅利亞省副省長艾哈·艾桑·穆薩及無錫市政府領導參加云端研討,助力無錫與埃及伊斯梅利亞省建立“友好省市”關系。無錫市政府希望以水產養殖合作為切入點,繼續升華雙邊關系,力爭將淡水中心與蘇伊士運河大學的合作打造成兩地之間友好交流的“窗口和樣板”。同時,中心與江蘇省外辦對接,擬為江蘇省與烏干達的友好合作搭建平臺。
6.彰顯新力量:以援外培訓宣傳不斷提升我國漁業的影響力,2021年,在第四屆全球水產養殖大會在期間,中心主任徐跑出席“促進可持續水產養殖發展的南南和三方合作高端圓桌會議”,并作了題為“中國可持續水產養殖模式以及通過水產養殖減少貧困的南南合作實踐”的主旨報告,向全球宣傳介紹了我國的漁業援外成果; 2年來,中心援外項目先后5次在《人民日報》、《中國日報》、《農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上進行多角度報道,中心3項援外技術應用成果入選聯合國南南辦《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實踐案例》;2023年,江蘇省外辦擬舉辦“江蘇-非洲發展與減貧合作交流會”并邀請中心參會向非洲國家介紹合作項目及中國可持續漁業技術和模式,這些都充分拓展了我國農漁業援外培訓事業的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充分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中心愿意繼續在國合署、農業農村部國合司、商務部培訓中心和水科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頂層設計,扎實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主場外交成果,以援外培訓為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打造高質量水產食品體系貢獻中國漁業智慧和中國漁業技術,彰顯中國漁業大國力量與擔當,共創全球漁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國際合作與教育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