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11日,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召開2022年度總結考評會,體系首席科學家、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楊弘研究員主持會議,全體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及團隊骨干等100余人參加。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體系聯絡員張凱一級調研員、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于秀娟副站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韓剛副院長、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梁雄一級巡視員、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王雪光執行秘書長、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郝向舉處長等應邀參會。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主任首先代表體系研發中心依托單位致辭,他對各級主管部門、全體專家給予體系研發中心和首席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指出淡水中心將一如既往支持配合首席、上級部門和體系專家的工作。

楊弘首席匯報了體系2022年度工作情況。他指出,體系立足特色淡水魚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緊密結合產業需求,圍繞體系重點任務開展技術攻關,打通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堵點:在重大關鍵問題技術攻關方面,體系開發了黃鱔、鱖等品種多靶位基因編輯技術,培育了4個水產新品種,實現飼料蛋白原料國產適量替代,優化配方改善魚肉品質,完善尾水治理和湖泊水生態修復技術,創新儲運、加工模式,促進產品多元化。在服務縣域經濟方面,體系在安徽池州貴池區構建鱖魚全產業鏈技術幫扶體系,在四川眉山東坡區大力推進現代水產種業園區建設;積極參與中組部科技特派團工作,發揮體系智力優勢,組建專家團,在廣西忻城縣、貴州松桃縣和云南會澤縣開展全方位技術幫扶工作。此外,體系在防汛救災、低溫寒潮等給予咨詢,企業對接和支持政府決策等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全年獲省部級成果獎勵4項,省部級成果鑒定2項;發表論文282篇,其中SCI論文166篇,主(參)編著作10部;制定和發布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3項、地方標準7項、企業標準5項;授權國際專利9項,國內發明專利51項、實用新型專利39項;獲得軟件著作權15項;主推品種9個,推廣示范面積18.9萬畝;開展技術咨詢250次,舉辦培訓班12期,培訓基層技術人員128人次,培訓種養大戶1189人次。

考評會上,于秀娟副站長對體系在產業發展和推進漁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希望體系繼續為水產推廣系統提供新成果,為特色淡水魚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韓剛副院長對體系取得的優異成績表示祝賀,并期望體系能夠繼續圍繞產業需求開展協同創新,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和成果宣傳。梁雄巡視員高度贊揚了體系在廣西融水縣精準扶貧和忻城縣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團的具體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對體系為推動廣西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的技術支撐表示感謝。王雪光秘書長肯定了體系在特色魚預制菜研發、推廣方面的成效,并期待與體系更多的合作。
體系執行專家組組織完成了對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及試驗站站長的年度考評工作,并對2023年工作思路與計劃進行了研討。

最后,張凱調研員作總結發言,他充分肯定了體系在開展產業重大關鍵問題聯合攻關、強化全產業鏈技術集成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并轉達了部科教司對體系專家的慰問,同時對體系未來工作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進一步凝煉產業科技需求,深入基層找出產業發展短板,盡快實現突破;二是做好全產業鏈成果集成轉化,把體系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幫扶縣發展的經濟優勢;三是進一步加強體系自身建設,加強體系內、體系間和體系外水產推廣系統的緊密合作。
(生物技術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