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資源增殖與生態保護專題研討會在新疆阿拉爾召開。水科院首席科學家、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楊健研究員,陳修報副研究員參加了此次大會。

會上,楊健研究員作了“基于硬組織微化學的大宗淡水魚類增殖放流技術研究”大會主題報告,介紹了以魚類胸鰭條等硬組織為對象,探索非致死微化學增殖放流標記和效果評價技術方面的最新突破和成果。陳修報副研究員作了“背角無齒蚌對亞硝酸鹽的耐受性及凈化潛力的報告”專題報告,介紹了以背角無齒蚌作為生物凈水媒介,研發漁業水質凈化和養殖尾水處理技術的最新進展。
此次會議以“漁業資源增殖與生態保護”為主題,由中國水產學會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塔里木大學、中國水產學會資源與環境分會、水科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承辦。共有來自全國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研究生等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另訊,8月27-29日,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資源與環境分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浙江舟山召開。楊健研究員、姜濤副研究員及朱亞華、肖百義、徐依茜3名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大會。
會上,楊健研究員等5人分別作了相關研究的口頭報告,全景式展示了漁業微化學實驗室在長江十年禁漁效果跟蹤與評價、漁業生境反演和資源群鑒別、名貴水產品產地環境溯源和保護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博士生朱亞華所作的“鯽幼魚耳石間鍶標記形成動態的比較研究”口頭報告獲得了研究生報告優秀獎。

此次會議以“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環境安全”為主題,由中國水產學會主辦,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資源與環境分會、水科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聯合承辦。包振民院士和潘德爐院士及來自全國眾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研究生等3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漁業微化學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