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中華絨螯蟹養殖全程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和“暗紋東方鲀抗寒新品種創制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兩項成果分別榮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在“中華絨螯蟹養殖全程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成果中,淡水中心長江特色水生動物繁養創新團隊和長江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創新團隊針對我國中華絨螯蟹養殖中存在風險物質不明確、高通量檢測技術匱乏、風險防控能力不足等因素導致的二噁英超標、抗生素殘留及“蟹污染”等質量安全問題,成功開發了以農獸藥為代表的一系列潛在未知危害物質高分辨篩查技術和已知危害物質的高通量檢測技術,構建了形成高性能檢測體系。揭示中華絨螯蟹養殖全程風險物質的暴露途徑,突破二噁英、有機氯農藥等難降解風險物質的防控與遷移鈍化關鍵技術,研發出以高級氧化與微生物協同調控為代表的氟樂靈、菊酯類農藥快速降解技術。集成了以創新生態清塘、菌藻協同、投入品監管、全程生物發酵飼料、產地溯源為核心技術的“河蟹-青蝦”“河蟹-小龍蝦”及“河蟹-大口黑鱸”等多元生態養殖模式,取得了“連續多年中華絨螯蟹無重大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的成效。近兩年累計推廣面積96.32萬畝,新增效益8.53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該成果共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4項、國家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軟件著作權1項;制定省市級地方標準2項,撰寫專著2部。發表論文110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的SCI論文5篇,TOP期刊SCI論文6篇。該成果被央視《共同關注》,《科技日報》和《農民日報》等權威媒體報道,形成廣泛影響。此專項檢測技術被海關系統采用,使常州海關出口中華絨螯蟹檢測批次提升187%、淮安海關中華絨螯蟹出口量提升7.5倍,為中華絨螯蟹出口創匯保駕護航。

在“暗紋東方鲀抗寒新品種創制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成果中,淡水中心聯合南京師范大學,由長江特色水生動物繁養創新團隊針對暗紋東方鲀種質退化明顯、生長緩慢,越冬保溫能耗高、成活率低的問題,在暗紋東方鲀種質資源保護、抗寒品種選育、早繁技術和綠色生態養殖模式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構建了暗紋東方鲀全產業鏈標準化體系。該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22項、韓國(PCT)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批國審水產新品種1個;制定國家標準5項、行業標準2項、省級地方標準11項;發表論文52篇,其中SCI論文28篇;建設了“國家級江蘇海安河豚原種場” “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 “國家珍稀魚類養殖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及“全國河豚魚養殖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等平臺。近兩年,暗紋東方鲀“中洋1號”新品種推廣面積達5萬畝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50%以上,新增產值18.67億元、新增利潤2.8億元,取得了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科研處、水產養殖研究室、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