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5日,第14屆環境毒理學與化學學會亞太國際會議在天津召開,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楊健研究員、陳修報副研究員應邀參加了會議。

會議設“水環境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分會場,楊健研究員以 “淡水貝類觀察:水環境重金屬生物監測和毒性評價的創新手段”為題作了特邀報告,系統地總結了其2003年首創的“淡水貝類觀察”體系設想,并詳細介紹了開展相關探索以來,在污染物被動監測、主動監測和毒性機制研究及應用技術研究四大領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突破和學術成果。陳修報副研究員以“銅對淡水貝類的毒性機制:以背角無齒蚌為模式動物從細胞和分子角度揭示銅毒性高脆弱性”為題作了口頭報告,展示了基于該創新性模式下,有效評價淡水貝類對銅毒性高脆弱性機制的最新突破。報告充分展現了淡水中心以特色“淡水貝類觀察”工作開展生物監測和毒性評價的科研優勢、學術價值和應用潛力。同時,本次參會作為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2373140)的學術交流任務,也為下一步在漁業生態環境評價與保護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國內外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環境毒理學與化學學會(SETAC)是全球性相關領域最高水平的專業學術組織之一。本次會議由SETAC亞太分會主辦,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專家學者,圍繞“促進地球健康”的主題,從環境分析、環境污染過程、生態毒理學、健康風險評估、新污染物行為5大方面展開了廣泛的學術研討和新成果展示。

又訊,9月15日-19日,正在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訪學的本實驗室博士生朱亞華,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市參加了“第154屆美國水產學會年會”,并應邀作了“鰱硬組織增殖放流鍶微化學標記的可行性”口頭報告,交流了實驗室在大宗淡水魚非致死增殖放流標記和效果評價技術開發方面的最新進展。美國水產學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漁業學術團體,其年會是國際最有影響的漁業高水平學術會議之一,一直吸引著漁業所涉及資源、環境等所有研究領域世界各國眾多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參會和展示成果。本屆會議的主題是“通過學識交融來保護漁業生物和漁業傳統”。
(漁業微化學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