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8日,第十屆全國穩定同位素生態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生態學會穩定同位素生態專業委員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楊健研究員,實驗室姜濤副研究員、薛竣仁博士參加了此次大會。

會議期間,姜濤副研究員作了“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刀鱭成熟卵中穩定同位素比‘指紋’的差異性”的特邀報告,介紹了利用穩定同位素技術在洄游型魚類魚卵鑒定以及刀鱭洄游履歷反演的最新突破和成果。薛竣仁博士作了“陽澄湖中華絨螯蟹穩定同位素比的動態特征研究”的專題報告,匯報了陽澄湖蟹穩定同位素“指紋”產地特征在短期及長期養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有效地證實了相應產地特征需經6個月較長的時間才能趨于穩定的事實。
此次會議旨在促進中國穩定同位素領域學者的交流,緊跟國際前沿,加強穩定同位素的基礎理論研究及其在研究領域的應用。大會邀請了來自新西蘭、澳大利亞、德國等國際知名同位素研究專家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學術機構的300余名專家、學者、學生參會。

又訊,本實驗室閻明軍博士生近日在沈陽參加了第二十三屆中國生態學大會,并作了“基于背角無齒蚌的水域生態環境銅污染及生態健康評價“的口頭專題報告,匯報了背角無齒蚌對水域生態環境中銅脅迫的個體、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毒理響應及脆弱性,為淡水生態系統銅等重金屬污染的早期預警和生態健康評價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論依據。
(漁業微化學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