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9日,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2024年度總結考評會在上海召開。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羅軼、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科教處副處長曲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沈曉暉、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處長邱亢鋮、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秘書長王雪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宋金龍等應邀出席,農業農村部科技司體系聯絡員張俊以視頻形式出席會議。會議由體系首席科學家楊弘主持,全體崗站專家及團隊骨干等120余人參加。

開幕式上,羅軼副校長在致辭中感謝體系在上海海洋大學舉辦總結考評會,希望以此為契機,加強海大與體系專家的交流合作。曲晨副處長介紹了上海市在探索特色漁業新品種和設施裝備新應用方面取得的進展及面臨的挑戰,期望能夠與體系開展深度合作。沈曉暉副院長介紹了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在特色淡水魚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進展。體系聯絡員張俊高度評價了體系在過去一年支撐產業發展方面展現出的工作作風和成效,強調體系應服務產業、造福人民,并提出了體系今后的發展方向。
受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委托,宋金龍副處長主持了對體系首席科學家的年度考評。楊弘首席圍繞重大關鍵技術問題聯合攻關、助推產業提質增效、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急和咨詢服務等八個方面對體系2024年度工作完成情況進行了匯報。執行專家組主持了對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崗位專家及綜合試驗站站長的考評。
最后,全體專家圍繞一年來的體系工作成效和存在問題進行了研討,確定了下一步工作計劃。楊弘首席強調,在現有體系架構下,應加強內部協作,穩步推進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力爭取得一系列亮點成果。同時,要以品種為抓手,通過示范與推廣,提升全產業鏈技術水平,切實增強為產業服務的責任感,確保體系持續健康發展。
2024年,體系聚焦漁業發展綠色轉型目標,崗站緊密協作,通過新品種創制、飼料開發、馴食技術優化等技術攻關,推動鱖魚全產業鏈技術升級;創新設施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示范推廣漁光一體、魚稻耦合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內陸養殖綠色發展;開發羅非魚低豆粕飼料配方,實現非糧植物蛋白對飼用豆粕的完全替代;創新特色淡水魚保活運輸及冷鏈冰鮮保原技術,解決運輸難題,相關成果在多地示范推廣,取得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生物技術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