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無錫江南晚報就近期社會關注的“藍色小龍蝦”事件采訪了淡水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并在趙朝陽助理研究員的帶領下觀看了淡水中心小龍蝦團隊已培育了4年的藍色小龍蝦。
 從天然水域中捕獲“藍色小龍蝦”是繼南京“龍蝦門”事件后,又一引起民眾對小龍蝦關注的事件。近日,江蘇鎮江、湖北武漢等地媒體相繼報道市場出現的藍色小龍蝦,引起部分民眾的好奇。 淡水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周鑫研究員是從事小龍蝦繁育及養殖研究的學科帶頭人,早在2009年就已經在實驗室培育出了“藍色小龍蝦”。研究表明,體色與蝦青素、甲殼蛋白密切相關,蝦青素是從螯蝦外殼、牡蠣和鮭魚中發現的一種紅色類胡蘿卜素,化學名稱是為3,3'-2-二羥基-4,4'-二酮基-β,β-胡蘿卜素,分子式C40H52O4,在體內可與蛋白質結合而呈青、藍色,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提高免疫力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作用。正常狀態下,這種分子呈紅色,但大量攝食藻類、浮游植物、蝦殼、蟹殼、生物發酵飼料或可合成蝦青素的中間體β-胡蘿卜素、維生素E后,蝦的甲殼蛋白與蝦青素分子成對結合,相互穿越成X型,這使得相鄰的兩個蝦青素分子互相干擾,改變它們的量子能態,從而改變了吸收光波波長而表現為藍色。而當蝦被煮熟后,蝦青素分子就從甲殼蛋白中釋放出來,還原為正常狀態下吸收的光波波長,呈現為紅色。 所以,“藍色小龍蝦”的出現不僅與養殖環境以及在該環境中所能獲得的食物種類有關,更與食物中蝦青素的含量密切相關,而非外界傳聞的基因突變,也非某些媒體報道的澳洲紅螯螯蝦“小青龍”,因為澳洲紅螯螯蝦的兩個螯足上有明顯的紅斑,而“藍色小龍蝦”不具有上述特征。 此次江南晚報對我中心專家的采訪報道有助于緩解民眾對“藍色小龍蝦”的誤解,避免給小龍蝦養殖產業帶來不利影響。
(水產養殖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