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和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精神,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近日農業農村部推介發布了114項農業主推技術。2021年農業主推技術共分為9類,其中“健康養殖類”涉及水產養殖主推技術8項,其中入選的“稻田生態綜合種養技術”和“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分別為第一和第二技術依托單位。

稻田生態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將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生產方式,具有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特點。目前已形成稻-魚、稻-蟹、稻-蝦、稻-鱉、稻-鰍5大類模式。具有穩糧、促漁、提質、增效、生態、環保等作用,是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重要農業生產方式。該項技術的牽頭人邴旭文研究員主持的“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項目“魚-稻綜合種養關鍵技術與高效利用模式示范(2020YFD0900302)”繼續圍繞水稻主產區環境條件與生產方式的差異,建立和規范鯉-稻和鰍-稻綜合種養技術和高效利用模式,形成“種、養、加、銷、旅”全鏈條一體化的循環發展,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種養實用技術操作規程,并在四川、云南等水稻重點產區應用示范,實現以漁保田、穩糧提質,促進產業扶貧、鄉村振興。
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也稱為池塘水槽式養殖,其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通過對傳統養殖池塘的改造,科學布局養魚與養水的空間與功能,綜合運用新型養殖設施與工業化技術,集約化利用養殖空間,科學構建生態位,有效吸除廢棄物,從而實現高產優產、水資源循環使用和營養物質多級利用的生態養殖。近年來,在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的資助下,開展了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生態養殖系統的運行參數優化、水生態環境評價、水體凈化及不同主養品種高密度下生長、應激、品質調控、病害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建立了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生態養殖新技術,形成了加州鱸、斑點叉尾鮰等系列品種的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標準,成為了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