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中心召開“藍色糧倉”重點專項課題示范現場測產評估會
日期:2021-09-16 02:54      作者:     來源:     字體大小 [ 大 中 小 ]
9月13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課題“魚-稻綜合種養關鍵技術與高效利用模式示范”實施示范現場測產評估會在四川省江油市和邛崍市召開。項目首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桂堂研究員,課題負責人邴旭文研究員,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鋼春研究員、科研處處長朱健研究員等專家出席驗收會,會議由徐鋼春副主任主持。
江油示范點測產評估專家組高度評價了課題組在江油市大堰鎮稻香村、大觀村兩個實施點進行的模式示范。課題組建立了魚稻綜合種養基地4000畝,示范了鯉魚、草魚等品種,并就魚-稻綜合種養田間工程優化、水質環境調控、病蟲草害防控和水產健康養殖技術進行了示范推廣,應用了福瑞鯉2號和宜香優2115等優質水產和水稻品種。示范區經濟效益達5000-8000元/畝,比項目實施前提高28%、綜合效益提高35%,“稻漁”畝產利潤率提高了20%以上,水稻畝產不低于當地普通稻田90%。
在邛崍市示范點,測產評估專家組一致認可課題組在此示范點的實驗成效,課題組在高埂街道實施點建立了魚稻綜合種養基地500畝,示范了大口黑鱸“優鱸3號”、黃顙魚、鯽魚等3個品種,開展了魚稻異位共生模式研究,示范了水質調控、水產健康養殖管理等魚-稻綜合種養模式關鍵技術,產值5200-6000元/畝,綜合效益比項目實施前提高40%。
項目首席王桂堂研究員在總結時表示,四川有著悠久的稻田養魚歷史,課題實施過程中一直貫徹“提質增效,生態保護”要求,實施應用了福瑞鯉2號和宜香優2115等優質水產和水稻品種,創建了節能、減排、循環、增效的漁農綜合種養模式,促進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不僅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改良土質,又能優化稻漁生態系統,生產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同時,他建議通過結合地域優勢,加強對水體、土壤、水稻、魚類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機制的深入研究,探索更優質的種養模式并在全國應用推廣。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周劍研究員,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朱礪、黨委書記付瑞瓊、趙柳蘭副教授,邛崍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植仕正,江油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謝軍及課題相關人員一同參加了驗收會。
(水產養殖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