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楊健研究員及其博士研究生薛竣仁應邀于9月20-24日和9月23-24日,分別線上參加了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Adelaide)召開的第8屆世界漁業大會(the 8th World Fisheries Congress)和在我國上海召開的第4屆全球水產養殖大會(The 4th Global Conference on Aquaculture)。
世界漁業大會是由世界漁業學會理事會(World Council of Fisheries Societies)主辦的國際頂級的漁業學術會議之一,每4年召開一次。今年的會議由澳大利亞魚類生物學學會(Australian Society for Fish Biology)承辦,主題是“從世界漁業的視角分享我們的海洋與河流(Sharing our oceans and rivers-A vision for the world’s fisheries)”。會議安排了9個大會主旨報告,數百個專題報告。由于新冠疫情影響,大會全部通過網絡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

楊健研究員在第二專題“Fish and aquatic ecosystem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cosystem function,integrated management”上做了“Multi element/stable Isotope and geometric morphometric profile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的on-demand口頭報告,交流了其團隊利用多礦質元素/穩定同位素分析化學和幾何形態測量學技術,在研發不同產地中華絨螯蟹品質評價、有效追溯、甄別手段及原產地保護方面的研究突破。

又訊,全球水產養殖大會是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起,每十年舉辦一次的頂級水產養殖領域學術會議。本屆為該大會首次在我國召開,由中國農業農村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亞太區域水產養殖中心網聯合舉辦,其主題為“面向食物供給和可持續發展的水產養殖‘Aquaculture for foo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來自120個國家、地區、組織機構等的2700多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會議。經過組委會的嚴格遴選,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博士研究生薛竣仁提交的“Study on elemental an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originated and‘bathed’cultured Eriocheir sinensis in the Yangcheng Lake”墻報成功入選并在會議現場及官網上進行了交流,展示了其所在團隊利用在礦質元素和幾何形態測量地標點“指紋”,在破解陽澄湖原產和“洗澡”大閘蟹品質差異性,及其在陽澄湖大閘蟹真偽甄別應用潛力方面所取得的創新性成果。
上述高水平漁業會議的參加不僅可以廣泛地宣傳淡水中心在中華絨螯蟹品質評價及原產地保護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為研究團隊把握國際上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創造了難得的條件。
(院重點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