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邀請,11月20日-2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戈賢平研究員率體系養殖新模式崗位專家、淡水中心朱健研究員,鳙種質資源鑒定與新種質創制崗位專家、淡水中心董在杰研究員,體系貴陽綜合試驗站站長、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楊興研究員等專家,赴貴州省劍河縣調研生態漁業產業發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養殖處處長、劍河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家勇陪同調研。

陳家勇副縣長介紹了劍河縣水域灘涂規劃、生態漁業發展狀況和產業發展設想。調研組一行先后考察了劍河縣柳川鎮多元水產良種繁育場、柳川鎮萬安生態農業公司,劍河縣革東鎮方隴村、革東鎮寶貢屯村和太擁鎮巫用村等稻魚綜合種養基地,與縣鄉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負責人進行了交流研討,并為當地養殖戶和村民開展現場技術指導,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劍河縣水資源豐富,發展漁業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鰱、鳙、鯉等大宗淡水魚已成為主導養殖品種,特色淡水魚和冷水魚養殖初具規模。劍河稻花鯉已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稻-魚”為主的稻田綜合種養逐步形成規模,池塘養魚、大水面生態漁業、流水養魚得到合理開發和布局。然而,由于地處山區,受自然條件、民族風俗習慣和資源條件的影響,水產養殖規模相對較小,從業人員少,缺乏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疫病防控、產品質量安全、加工銷售、技術培訓及產業組織化等支撐體系薄弱。以稻花鯉養殖為主的稻田綜合種養基本為群眾自產自食,未形成生產規模及產業。


戈賢平研究員指出,劍河縣生態漁業發展應堅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發展的原則,以“高效、優質、綠色、生態、安全”為目標,轉變養殖方式,改善養殖環境,拓寬發展空間。淡水中心和大宗淡水魚體系將為劍河縣生態漁業產業發展提供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支持,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構建符合地域特色的稻田種養新模式,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實現穩糧促漁、提質增效。通過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開發、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提高稻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休閑農業示范,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實現鄉村振興。
(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