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國江蘇網】以《養魚吃藻,漁業凈水一舉兩得》為題,報道了淡水中心科技支撐漁業凈水相關工作。
“太意外了!一年時間這些魚苗長這么大了。”8日上午10點,無錫太湖馬山竺山湖水域,數十只網箱外圍,幾艘掛著“科學試驗”的打撈船不停作業,一網一網的白鰱、花鰱從網箱內撈起,短暫稱重后,它們又被迅速放入外圍廣闊的太湖。
科學試驗船上的人員主要是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數據記錄員任瀧博士看到白鰱、花鰱從一年前2-3厘米的魚苗長成現在20厘米左右的大魚時,情不自禁地發出感慨。
見證這一過程的還有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他也是此次“科學試驗”——“典型湖泊水域凈水漁業模式示范項目”的首席專家。
該項目主要針對湖泊富營養化的現狀,選擇太湖為研究對象,通過在竺山湖等水域建立富營養化湖泊漁業操控凈水模式示范區,集成實施多營養級綜合控藻、鰱鳙分級培養、重要經濟魚類生境營造等技術,科學評價魚類的食藻效果。
該項目隸屬于“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投放的魚苗主要是白鰱魚、花鰱魚,統稱鰱鳙,還有細鱗斜頜鲴,白鰱主要吃浮游植物,花鰱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利用這些魚類濾食性生物學特點,大量食用水中藍藻等藻類,轉化為自身生長能量。試驗的目的就是科學測定不同配比的花鰱、白鰱消耗水中藻類的能力。
江蘇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小林介紹到,項目于2020年年底啟動,地點選擇在西太湖水域,共設置72個生態網箱,每個網箱面積有60平方米。2021年7月,用作試驗的花鰱、白鰱等魚苗分批投入網箱養殖,魚苗的初期重量只有2-3兩,身長在2-3厘米。設置生態網箱主要是為了降低風浪及敵害對魚苗生長的影響,提高其存活率,待魚苗長大適應后再放流至開闊水域。
一年后兩家單位組織的這次為期數天的大規模“捕撈”,就是要對這批魚苗的食藻能力進行科學評估。根據首日的稱重數據顯示,網箱中的魚類生長情況不錯,魚苗普遍長到了20厘米長,重量在0.5公斤左右,預測網箱魚苗總重將達3.24萬公斤。
徐跑說,根據前期研究發現,一條白鰱從魚苗生長至1公斤,其間要消耗18-26公斤的藻類。同時,通過濾食性魚類抑制藻類水華后,還會增加水體溶氧,間接改善其他水生物的生長環境。也有研究表明,水體內鰱鳙密度達50g/立方米時,不會暴發藍藻水華。
經過此次網箱養殖試驗后,絕大部分魚苗會再次投放太湖,少部分魚苗將被解剖,進一步對魚體攝食的藻類以及體內氮、磷等含量進行精準分析,以便得出對生態有利的最佳放流比例和密度,最終實現漁業對生態的調控。
通過漁業調控提升水生生態,相比其他生態治理方式,有何顯著特點?徐跑表示,漁業調控具有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特點,和目前正在進行的藍藻打撈、生態清淤等治太方式并行不悖。魚在水里吃了藻長大轉化為優質蛋白,既凈化了水質又提供了優質水產。
據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徐東坡研究員介紹,通過漁業調控生態是未來漁業和生態環境領域的一大發展方向,國內杭州千島湖的保水漁業模式和無錫蠡湖凈水漁業模式都是通過漁業實現“凈水”的生動典范。此次“典型湖泊水域凈水漁業模式示范項目”將于今年年底結題,相關成果將進一步推廣至太湖以外的更多水域。
(轉自【中國江蘇網】,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