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太湖新城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傳出喜訊,其通過生物育種技術培育的福瑞鯉全國推廣面積近80萬畝,新增產值6.47億元,相關成果榮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也是無錫在本地農業史上第三次問鼎這一最高獎項。
水產養殖品種和其他農作物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優良性將會逐漸退化。選育優良品種,往往成為養殖戶豐收的關鍵。2008年前后,無錫及全國各地不少鯉魚養殖戶因養殖成本高、市場需求不足而減收甚至虧本運營。為此,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博導董在杰在國內率先采用數量遺傳學BLUP分析與家系選育相結合的綜合選育方法加快魚類改良研究,其選育群體經過2-3代后即可達到常規選育方法5-6代才能達到的效果。
“無錫培育的福瑞鯉讓我們省了力,增加了收入!”徐州的張志祥等外地水產大戶到錫購買魚種時總是豎起大拇指。普通鯉魚一般要養2年才能上市,而福瑞鯉只需一年就能上市。董在杰告訴記者,這主要是他們精心選育的優質魚種導致的。此外,他們通過鯉魚飼料蛋白源研究,配制了優質飼料,在各個養殖階段精心投喂,這是讓鯉魚快速生長的另一原因。普通魚種在同一池塘里個體差異較大,有的要相差四五兩。而只要管理得當,一個池塘內的福瑞鯉基本上體形、大小都差不多,其體長和體高之比一般為3.65,“賣相”更佳。這樣,福瑞鯉養殖戶養一畝可增產40%,畝均效益可增加1000多元。
因為消費習慣等因素影響,福瑞鯉在甘肅、寧夏、山東等地區成了“香餑餑”,5年來已占全國鯉魚養殖份額的40%左右。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聘請該中心研發人員擔任項目專家,前往尼泊爾等國家指導魚類改良計劃、建苗種場,提高了當地漁業生產水平。
市農委人士表示,無錫已將現代水產種業體系列為“十三五”農業規劃的重要建設內容。當前,我市水產養殖面積近30萬畝,以蝦、蟹為主,但這幾年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周邊養殖戶的增多,水產養殖戶收入空間受到擠壓,有些甚至已虧本經營。依托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研發優勢,我市將引導農戶參與魚種擴繁養殖,加快青蝦等本地水產品種的育種改良進程。之前該中心研發的“太湖1號”青蝦在我市已建了1000畝的種蝦擴繁基地,其單價是普通青蝦種蝦的5至10倍。目前“太湖2號”青蝦選育等正在進行中。
(摘自《無錫日報》2016-1-31,原文鏈接http://news.wxrb.com/wxxw/201601/t20160131_115874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