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CCTV-7《科技苑》以“哈尼梯田稻鰍共作的秘密”為題,專題報道了在云南省農業(yè)廳、紅河縣政府等支持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yè)研究中心與云南中海漁業(yè)公司在紅河縣實施的哈尼梯田“稻鰍共作”產業(yè)扶貧工作。報道內容整理如下:
千年的哈尼梯田面臨著怎樣的危機?泥鰍為何會被養(yǎng)進梯田里?一條泥鰍到底如何解除梯田的危機?《科技苑》馬上為你揭秘。

主持人:泥鰍很常見,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泥鰍和普通的泥鰍還真有些不一樣,它不光長的不一樣,就連養(yǎng)的地方也很有特色。

畫外解說:泥鰍被搬上著名的哈尼梯田,住在詩畫一樣的稻田里,自然是世上少有的風景。這些泥鰍不鉆泥、不打洞,不會對田埂造成威脅,在云霧籠罩下,與水稻和諧相處,也創(chuàng)造了世上少有的意境,但這一切都是從一場巨大的危機開始的。哈尼梯田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2013年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是在這期間,哈尼梯田發(fā)生了令人擔憂的變化,給哈尼梯田的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第一個變化,就是在哈尼梯田里出現了一塊塊兒的玉米地。
記者:徐主任,這梯田里怎么會有玉米地呀?
徐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yè)研究中心主任):您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種玉米比種水稻簡單,紅河當地老百姓很多人在梯田里就不種水稻了,改種了玉米,梯田內就不需再保有水,導致許多水稻田改成了旱作。

畫外解說:第二個變化,就是出現了一些沒人種的荒地。因為在哈尼梯田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每畝地也就是七八百元收入。人們收入低,生活困難,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
村民:在家的差不多都是四十左右到五六十歲的那些人。
記者:你爸爸媽媽干什么去了?
當地兒童:我爸爸去打工,媽媽不打工。
畫外解說:哈尼梯田山高路陡,耕種起來很辛苦,大部分的活兒都靠人力來完成。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一些老人忙不過來,有些土地也就撂荒了。

村民:看到那些梯田都荒了,大家心里都很不好過,但是沒辦法,很心痛。

畫外解說:無論水田改成旱田,還是撂荒,都會破壞梯田。水田改成旱田后,原本一層層的梯田失去水的養(yǎng)護后慢慢變成了斜坡,遇上雨天,就容易水土流失,引起塌方,整個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構成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將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張智俊(紅河縣縣委書記):哈尼梯田,也是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為了保護好這份遺產,我們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梯田的產出。
畫外解說:那么到底如何提高梯田的產出呢?這時候,兩位關鍵人物的出現,為政府找到了解開這個問題的鑰匙。一個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從事30多年水產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徐跑研究員,一個是企業(yè)家云南中海漁業(yè)公司肖燕董事長。這兩個人因為水產養(yǎng)殖而結緣。

肖燕(云南中海漁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看到水,我就會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是做水產的人,只要有水的資源,能夠很好地用起來,那么我們就能夠得到發(fā)展,所以我選擇了紅河哈尼梯田。這是千年的梯田、萬年的泉水。
畫外解說:肖燕心里清楚,要把這里的田、這里的水很好地用起來,還是要依靠徐跑研究員等專家的技術支持。


徐跑:我中心是國家大宗淡水魚、特色淡水魚兩大產業(yè)技術體系技術研發(fā)中心,還有南京農業(yè)大學無錫漁業(yè)學院,有體系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還有許多專家、博士研究生等科技人才,很多都到紅河來調研、技術指導和培訓,其中2016年我?guī)ш牼蛠砹?次。
畫外解說:經過大量的調研,他們發(fā)現在梯田里養(yǎng)泥鰍特別合適,能為解除哈尼梯田危機帶來新的希望。首先是當地人很喜歡吃泥鰍,紅白喜事兒、招待貴賓,泥鰍是餐桌上必備的菜肴,泥鰍有很好的市場,經濟效益較好。
張智俊:現在泥鰍市場價每公斤70元-80元,這個增收就會非常理想。
畫外解說:而且水稻收獲的時候,也正好趕上泥鰍上市。
徐跑:泥鰍的生長周期,也就是90天-120天,恰恰水稻的生長周期與泥鰍是同步的。

畫外解說:他們之所以選擇養(yǎng)泥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梯田里的水位比較低。
徐跑:泥鰍對水深要求不高,梯田里的水深一般在30厘米-40厘米,放養(yǎng)魚的話,很難養(yǎng)成大規(guī)格。
畫外解說:選定養(yǎng)泥鰍以后,他們就開始設計方案,著手做這件事兒。
徐跑:我們設計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政府+公司+基地+農戶的這樣一個模式,通過泥鰍的稻田養(yǎng)殖,真正提高哈尼族人民的稻田效益。
畫外解說:這個模式,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充分挖掘出了老百姓的內生動力,所有泥鰍的苗都由肖燕提供,收獲季節(jié)由肖燕統(tǒng)一收購。領苗不花錢,銷售有人管,效益又可觀,老百姓有錢掙,才是保護梯田、脫貧攻堅的長久之路。


今天十里八鄉(xiāng)的老百姓來領苗,村里洋溢著一種分發(fā)希望的喜悅。雖然泥鰍苗需要背到高高的哈尼梯田里去養(yǎng),有人甚至要走幾十里的山路,但是沉甸甸的希望依然讓他們十分歡快。
老楊和媳婦是最早跟著他們養(yǎng)泥鰍的農戶,他們承包了400多畝地養(yǎng)泥鰍。

楊舉呼(紅河縣樂育鎮(zhèn)尼美村委會副主任):437畝,投放了493萬尾泥鰍。
畫外解說:這就意味著,每畝地里放了上萬條的泥鰍苗。
我們都知道泥鰍鉆泥的本領特別強,很容易逃走。所以人們在池子里養(yǎng)泥鰍,為了防逃,都會在池子周圍按上防逃網。梯田養(yǎng)泥鰍,要是防逃做不好,泥鰍跑了沒收成不說,泥鰍鉆泥打洞甚至會造成梯田的坍塌,那后果就會嚴重了。可這兒的技術員卻告訴記者,他們這兒的泥鰍很特別,不喜歡鉆泥打洞。

黃志誠(云南中海漁業(yè)公司技術副總監(jiān)):最重要的是不愛打洞,對梯田保護來說相當重要。
畫外解說:泥鰍明明是愛鉆泥打洞的,可為什么到了這里就不愛鉆泥、不打洞了呢?這還真的是奇怪。
徐跑:本地的泥鰍是打洞的,但是我們引進了臺灣泥鰍,與本地的泥鰍進行雜交后培育的泥鰍是不打洞的。
畫外解說:臺灣泥鰍不鉆泥,長的快;本地泥鰍土生土長,適應當地高海拔的氣候環(huán)境,抗病能力強。這么一雜交,就可以做到優(yōu)勢互補,它們的后代既可以適應梯田變化萬千的高海拔氣候,還不打洞,這樣梯田的安全也就有保障了。
記者:這就是咱梯田里養(yǎng)的泥鰍呀?滑溜溜的。
黃志誠:對,這就是梯田里養(yǎng)的泥鰍。
記者:我透著光看,它肚皮上微微泛著金黃色。
畫外解說:普通的泥鰍是灰黑色的,經過雜交的泥鰍,身上微微地泛著金黃色,賣相也更好了。為了讓農民養(yǎng)好泥鰍,肖燕她們總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泥鰍苗放進地里之前,她們叮囑農民有兩項準備工作必須做。

第一項準備工作就是田埂的修復。經過一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很多梯田田埂就變矮或倒塌了。
這些開裂的縫隙、坍塌的田埂,如果不及時修復,稻田中的水就流走了,泥鰍也會跟著外逃。所以在泥鰍放苗前,用稻田的泥巴對田埂進行修復、加固,其實這個活兒種水稻的時候也要這么做,只是稻田里養(yǎng)泥鰍,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加高加寬。
黃志誠:田埂厚度要有40厘米,高度也要40厘米,這樣的話才能達到水深30厘米,滿足養(yǎng)泥鰍的技術要求。
畫外解說:因為泥鰍至少要在20厘米-30厘米深的水體中生長,田埂修到40厘米,才能滿足泥鰍生長的水位。田埂修好了,泥鰍放苗前,還要看看梯田的進出水口。

彭云東(云南中海漁業(yè)公司技術總監(jiān)):主要是防逃出水口的攔網措施,老百姓用常規(guī)的攔網,由于大小不一的網孔,會造成泥鰍通過大的網孔逃掉。
畫外解說:為此,他們設計了專門的防逃網,這種網與農民竹編的相比,網孔更加細密、均勻。
彭云東:網孔直徑3毫米,太小的話,泥鰍逃不了,但容易被雜物堵塞;太大的話,泥鰍就會逃掉。
畫外解說:要想這塊兒防逃網很好地發(fā)揮作用,網往下插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技巧。
彭云東:像這樣反過來,網與水的接觸面積大了,網孔兒就相對不容易堵塞。
畫外解說:彭云東建議,插好網,最好在網前插上一些小木棍兒,這樣對大的一些雜物可以起到阻攔作用,出水口的網孔兒就不容易被堵住了。在梯田養(yǎng)泥鰍,第二項準備工作就是在梯田里挖溝。
黃志誠:這邊梯田里挖的就是魚溜,供泥鰍聚集的地方。
畫外解說:當地老百姓又管它叫魚槽或魚溝。挖溝就挖溝唄,怎么每塊兒田內挖的形狀還不一樣呢?

黃志誠:這個溝的形狀,是根據我們每塊兒田的面積、形狀來確定的,有長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這邊是一溜,那邊是一溜。
畫外解說:梯田的面積大小不一,大的兩三畝,小的只有幾分地,因此魚溝的形狀要根據梯田的面積大小走向來定。雖然魚溝的形狀不一樣,但是它們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首先它給泥鰍提供了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黃志誠:水溫高的時候,泥鰍可以游到魚溝里納涼,因為魚溝里的水位有60厘米,表層的水是熱的,底層的水是涼的。
畫外解說:梯田里的魚溝,是在原來土地的基礎上,再往下深挖30厘米左右,水深就可以達到60厘米,這樣即使外面是40多度的高溫天氣,魚溝深,太陽曬不透,水溝底層水的溫度最多也就二十六七度,這正好適合泥鰍生長。除此之外,魚溝還能為捕捉泥鰍提供便利。
黃志誠:泥鰍會集中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用網兜來捕撈了。
畫外解說:在當地,人們養(yǎng)泥鰍還自創(chuàng)了一些獨特的方法,您瞧,也不是什么逢年過節(jié)的,老楊和媳婦為什么拿著鞭炮專門到梯田來燃放呢?
村民:那些鳥全部飛這里來吃泥鰍,我們燃放鞭炮就把它們給趕走了,主要是為了不讓它們來這吃泥鰍。
畫外解說:泥鰍的天敵可多著呢,像水里游的,天上飛的,在哈尼梯田,泥鰍最大的天敵就是這些水鳥。要是在池子里養(yǎng),面積小,相對比較集中,搭建防鳥網很容易實現。可是在梯田,面積大,拉防鳥網不可取。因此當地老鄉(xiāng)就自己琢磨出了一些土辦法,燃放鞭炮就是其中的一種辦法,鳥一聽到鞭炮聲就被嚇跑了。但是這種辦法也不能頻繁使用。
彭云東:長期放的話,鳥就會形成條件反射,有時候你放鞭炮,等于對它說,快來,可以開餐吃飯了。所以說,燃放鞭炮也要因地制宜。
畫外解說:換著地方放,聲東擊西的,還是會對鳥有一定的震懾作用。除了放鞭炮,他們還把自家的舊衣服也拿到田間,兩截兒綁在一起的木棍兒,把衣服一挑兒像個稻草人似的,插在田里頭,它們迎風搖曳,也能夠用來嚇嚇鳥兒。在技術員看來,還有一個很有效的防鳥方法,那就是把握好放泥鰍苗的時間,他們建議農戶在水稻秧苗返青以后再放苗。
彭云東:返青以后,秧苗已經發(fā)綠發(fā)蓬,可以給天敵造成一定程度的阻攔,所以間接地保護了泥鰍。
畫外解說:秧苗返青以后,梯田里的水稻苗滿滿當當的,把田地給遮起來了,泥鰍就不那么容易暴露出來,返青的水稻秧苗相當于給泥鰍搭起了天然的防鳥網,而且這個時候放也能夠保證泥鰍有食吃。

彭云東:秧苗返青后,稻田里面的微生物含量是最多的時候,泥鰍有足夠的天然餌料就不會被餓著,體質也會很好。
畫外解說:很多人把泥鰍苗背到梯田,就急著往田里放。
彭云東:不能急著放,因為這種情況,梯田里的水溫和裝泥鰍苗袋子里面的水溫溫差有點兒大,如果溫差大的話,泥鰍放進田里后,它會不適應,會有應激反應,導致成活率不高。
畫外解說:泥鰍是變溫動物,對于溫度比較敏感,如果袋子里面的水溫與外面的相差5度,就有可能導致它死亡。所以泥鰍苗背回來,在水稻田里先將泡上十幾二十分鐘,讓袋子里的水溫接近梯田里的水溫,再放苗。
彭云東:現在還不能急著放苗,先打開這個袋子,輕輕卷一下這個袋口,透一下氣,然后往袋子里慢慢澆點水進去,讓它慢慢適應一下梯田里的水溫,再讓泥鰍緩緩進入梯田就可以了。
畫外解說:在這里,稻田為泥鰍提供了天然的生長場所,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機碎屑和各種小昆蟲為它們提供了天然的餌料,泥鰍的糞便也能為水稻提供有機肥料,兩者互惠互利。
今年老楊和媳婦又把400多萬尾泥鰍苗投進了梯田,它們期待著豐收的喜悅。
楊舉呼:帶來收入,賺了錢,每個人都高興。現在在外面打工的弟兄,都想回來養(yǎng)泥鰍。


畫外解說:2017年6月12日,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亞太區(qū)域藍色增長創(chuàng)新農業(yè)-水產綜合種養(yǎng)培訓研討班在云南昆明開幕,研討結束后,大家參觀了哈尼梯田稻鰍共作的示范基地。哈尼梯田稻鰍共作模式得到了FAO官員的高度認可。

哈瓦德·馬賽厄斯(FAO可持續(xù)農業(yè)計劃管理團隊高級水產養(yǎng)殖官員):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它幫助哈尼族人在他們的土地上過上好日子,也有利于保護文化遺產。

繆為民(FAO亞太辦事處高級官員):通過有機的結合,達到這種自然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漢斯·德雷爾(FAO農業(yè)及消費者保護部植物生產及保護司司長):FAO期待將亞太區(qū)域不同國家的人聚集到一起來相互學習經驗,也學習中國的發(fā)展經驗。我們希望現有的這套“稻漁共作”系統(tǒng),能夠推廣到世界上不同的國家。

畫外解說:肖燕她們的養(yǎng)殖基地也被FAO授予“稻漁共作”技術示范基地。

主持人:哈尼梯田“稻鰍共作”種養(yǎng)結合的模式,不僅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還保護了梯田,促進了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
(文字圖片整理來源于CCTV-7《科技苑》哈尼梯田稻鰍共作的秘密2017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