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犁田耙田,一邊水里抓魚,肥美的稻田魚從水中躍起,哈尼村民的臉上笑容洋溢……”當紅河縣梯田養魚的這一幕場景展示在眼前時,大家對此贊嘆不已。6月23日,“紅河哈尼梯田中海、中洋河鮮河豚品鑒會”在昆明福保文化城舉行。

品鑒會上,紅河縣展示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長期以來,稻田養魚、養鴨在哈尼梯田農村十分普遍,但種養效益低,形不成規模,立體種養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在紅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產養殖業,并將其作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重要產業的情況下,2015年以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發揮國家科研院所引領優勢,與云南省漁業局、云南中海漁業公司分別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在紅河縣哈尼梯田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人員扎根梯田,為當地探索種養結合帶來了轉機。

紅河縣副縣長 張秋紅 致辭
2017年6月15日,哈尼梯田“稻漁共作”技術示范基地在紅河縣掛牌。基地圍繞“稻漁共作”全產業鏈開展科技攻關,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目標,進一步推廣和集成區域特色“稻漁共作”綜合種養模式,滿足全縣10萬畝高效梯田養殖需求,示范帶動全縣26.46萬畝梯田水產養殖,為保護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帶動貧困人口精準脫貧注入了新動力。目前,紅河縣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養殖戶”的“稻漁共作”綜合開發模式,在有效保護哈尼梯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使得畝產收益大幅提升,為梯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積累了經驗。在此過程中,云南中海漁業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以漁促稻、提質增效、生態環保、保漁增收“的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致力于在紅河發展梯田泥鰍養殖,打造國家級“稻漁共作”泥鰍良種繁育基地,為紅河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注入強大動力,初步實現了“水稻產量穩升、經濟效益凸顯、生態效益顯著、精準脫貧有力”的目標。2017年,紅河縣成立稻作養殖合專業合作社20個,幫助群眾實現畝均增收1540元,有力地支撐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 徐跑 致辭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領導表示,在云南,全省稻田種植面積約1500萬畝,適合開展稻田養魚的面積達500萬畝,稻田養魚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今,以“稻漁共作”保護和開發哈尼梯田,唱響哈尼品牌,帶動農業生產、農耕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觀光共同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新業態。

云南中海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肖燕 致辭

江蘇中洋集團董事長 錢曉明 致辭
品鑒會上,1000余嘉賓對來自紅河的稻作生態美食贊不絕口,紛紛表示希望能長期享用到這些可口的美味食品。
原云南省委副書記、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丹增、紅河縣委書記張智俊等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品鑒會。

據了解,按照規劃,到“十三五”末期,云南省稻田種養新型模式示范推廣面積將達300萬畝,其中以稻田養魚為主的模式推廣面積200萬畝,稻魚鴨共生種養模式推廣面積達到50萬畝,特色種養模式推廣面積達到50萬畝。


(圖片文字資料轉載于《云南政協報》201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