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以“綠色發展,打造黃金經濟帶—寫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四周年之際”為題,報道了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后,長江經濟帶在生態、交通、經濟等方面的建設成效。其中介紹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承擔實施的“長江靖江段中華絨螯蟹鱖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態補償和修復工程”項目成果,文中評價道,“長江泰州靖江段,一片6萬平方米的水域布設了500個生態浮島,島上長滿了美人蕉。生態浮島是為長江魚類準備的“產床”,是水生生態修復工程的一項新嘗試。”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長期在長江下游開展漁業資源調查評估工作,為多項涉水工程提供水生生物影響專題評估并制定生態補償方案。其中,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自2013年開展前期工作以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積極介入,根據多年來的監測結果結合現場補充調查,科學評估了擬建工程對長江江蘇段水生生物的影響,并制定了水生生態補償方案。
長江中水情復雜、航運發達,以往的涉漁工程生態補償多以增殖放流為主,而長江江蘇段的放流量在整個長江干流中占比較高,繼續將大額的補償資金用于過多的放流在科研、社會各界存在一定爭議。
為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提出了在長江中實施人工魚巢、生態浮島和人造綠洲的補償方案,并在環評批復中正式確認。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靖江市漁政監督大隊密切合作,在長江下游靖江段開展了多項修復研究,包括生態浮床、人工魚巢和人工綠洲等,有效推進了立體式的生態修復。這項工作在長江中尚屬首例,方案制定到實施的每一步都需要探索、反復試驗,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科研人員不畏勞苦,最終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如植被培育、生態浮床克服了水流大、風浪大等主要困難,人工魚巢的建成則初步探明了長江下游潮汐水域魚類產卵條件和環境需求,并實現了沉粘性卵的產卵和附著等。這些創新性成果能夠為我國江河生態補償和保護提供參考,為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打造黃金經濟帶奠定堅實的基礎。
項目成果也先后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華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
(水生生物資源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