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6月5日,應FAO(聯合國糧農組織)邀請,我中心遺傳育種研究室副主任、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鯉魚復合育種崗位科學家董在杰研究員赴尼泊爾擔任TCP項目“Improving the genetic quality in carp seed production in Nepal”(“改良尼泊爾鯉科魚類苗種遺傳品質”)的國際顧問,指導尼泊爾博卡拉水產研究中心(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Pokhara)進行鯉的遺傳改良項目,同時對尼泊爾即將從我國引進的鰱、鳙、草魚和鯉等4個群體的種質管理、繁育等方面做出具體安排。 在尼泊爾期間,董在杰研究員與FAO項目官員、尼泊爾項目協調人、有關專家等一起對這次任務的具體安排和實施方案進行了研討,并在博卡拉水產研究中心對來自幾個育種中心的近20位高級技術人員進行了理論和技術培訓,內容涉及魚類遺傳育種的方法、水產動物遺傳改良項目的設計、魚類種質管理、魚類種質的分子遺傳學分析等。同時結合福瑞鯉選育工作的經驗,指導他們進行了鯉育種綜合選育項目的設計和實踐(選用來自5個地方的鯉養殖群體,設計配對建立了50個家系的選育基礎群體)。董在杰研究員還對尼泊爾即將通過我中心從我國引進的鰱、鳙、草魚和鯉等4個群體的種質管理和繁育等方面的各個環節做出了具體安排,并抽出3天時間給尼泊爾農業研究委員會(Nep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NARC)漁業研究處(Fisheries Research Division, FRD)的科研人員在分子遺傳學分析方面進行了指導和操作示范。 董在杰研究員此次指導尼泊爾實施的鯉改良項目是該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魚類遺傳改良項目。在董在杰研究員的指導、示范下,尼泊爾的技術人員在魚類育種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方面都積累了經驗,為今后持續開始魚類的遺傳改良奠定了基礎。 尼泊爾的鯉科魚類養殖在該國的水產養殖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從未進行過魚類的遺傳育種工作,因而導致近年來該國的苗種質量普遍下降。2008年底,董在杰研究員應邀赴尼泊爾考察后撰寫了該項目的申請報告,經FAO批準,該項目今年正式立項并啟動。項目總經費43.7萬美元,執行期限為2年。董在杰研究員此次赴尼泊爾是執行該項目的首次顧問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