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病害與飼料研究室主任劉波研究員領銜的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淡水蝦營養與飼料崗位、水科院大宗水產養殖動物營養與飼料創新團隊在羅氏沼蝦生理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
羅氏沼蝦自上世紀7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蝦類養殖品種。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育種階段鹽度要求高以及養成階段飼料蛋白需求高等問題,極易導致水體排放污染。
項目組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養殖階段飼料蛋白高的問題,構建了羅氏沼蝦高脂氧化應激模型。發現羅氏沼蝦攝食高脂日糧可導致生長抑制、存活率降低。在組織學層面發現,高脂誘導肝胰腺細胞凋亡增加,脂滴自噬增加。同時,高脂飼料組血淋巴SOD、GPx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iNOS/NO水平降低,MDA含量增加。進一步結合RT-qPCR和RNAi技術確證了imd-relish通路和toll-dorsal通路在其中的關鍵調控作用。此外,課題組還發現維生素E可通過調節抗氧化酶系統緩解高脂誘導的氧化應激。該結果為團隊進一步開發羅氏沼蝦低蛋白高能飼料提供數據支持。

圖1 日糧高脂和維生素E調控羅氏沼蝦氧化應激機制示意圖
針對羅氏沼蝦育苗階段鹽度要求高的問題,項目組對羅氏沼蝦不同鹽度育苗下不同發育時期樣本進行動態采樣,發現低滲應激降低了羅氏沼蝦幼體不同發育階段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進一步使用轉錄組分析評估了羅氏沼蝦幼體低滲應激的潛在分子機制。構建了低滲應激下羅氏沼蝦幼體通過RAS信號通路和自噬相關通路適應應激的分子調控網絡。本研究為羅氏沼蝦幼體適應低滲應激的潛在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為羅氏沼蝦低鹽度育苗提供理論支持。

圖2 低滲應激誘導羅氏沼蝦幼體氧化損傷機制示意圖
上述成果相關論文“High-Fat-Diet-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via NF-κB/NO Signal Pathway and the Amelioration of Vitamin E”和“Application of Transcriptom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Hypotonic Stress 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th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Post-Larvae”近期發表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一區期刊《Antioxidants》上(IF=6.313)。淡水中心孫存鑫博士和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博分別為第一作者,劉波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先后得到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48),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2020TD59)相關項目的支持。
(水產病害與飼料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