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跟蹤、快速把握和客觀評價長江十年禁漁的實施效果?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以溯河洄游型刀鱭(俗稱長江刀鱭)作為“旗艦種”“指示種”“傘護種”,利用刀鱭生態表型漁業微化學鑒別技術,基于長達8年對自海沿江回到通江鄱陽湖中產卵場的長江刀鱭特定種群親魚數量的取樣調查監測,通過對比禁捕前后鄱陽湖產卵場及周邊水域長江刀鱭漁獲百分比和單位捕撈漁獲量急劇增加的數據及禁捕后刀鱭資源群體在贛江內有了“新”的分布態勢,證實了得益于長江禁漁國策的“護航”,大量刀鱭已可正常溯河回歸鄱陽湖“母湖”產卵場繁殖的現狀。上述現象也展示出長江禁漁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及促進漁業資源恢復的凸顯效果。相關研究進展報告已發表于水科院《漁業研究參考》第34期,并得到了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同志的關注。
多年來,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始終堅持從微化學角度積極探索環境修復和保護漁業環境等問題,并致力于為大江大河流域生態保護、長江十年禁漁、鄉村振興、質量興農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支撐。漁業微化學作為一項先進技術,具有水產學、生物地球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交叉的優勢,僅需進行微量物質或物質微區分析即可準確詮釋“一方水土養一方水產品”的理念,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得到重視。近期,中文核心期刊《漁業科學進展》特出版了“生態大保護下的漁業微化學研究”相關主題專欄(http://journal.yykxjz.cn/yykxjz/ch/reader/issue_list.aspx?year_id=2022&quarter_id=1及https://mp.weixin.qq.com/s/5TL58o49QffwOqJBxbDLyg),刊登了漁業微化學實驗室楊健研究員團隊及協助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天津市水產研究所開展“基于耳石微化學分析的魚類種群生態學研究進展”“元素與穩定同位素微化學分析在水產品產地溯源中的應用”“長江禁漁對鄱陽湖溯河洄游型刀鱭資源恢復效果初報”“基于耳石微化學的黃河墾利段刀鱭生活史初步研究”“耳石鍶標記識別鮻放流群體的可行性研究”相關的5篇文章。以上最新研究進展,可為推動我國漁業微化學在漁業資源養護(含增殖放流),關鍵棲息地保護及水產品提質增效方面的應用和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漁業微化學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