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宋超副研究員等人發明的“一種用于水產養殖水體中土臭味物質檢測的前處理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號為:ZL202110449764.9。
水產養殖提供的水產品極大地滿足了我國人民對蛋白質的需求,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不可動搖的根基。然而,一些殘留在水產品中的異味物質極大地影響了食用口感。這些異味物質主要以土臭味物質為主,主要包括土臭素、2-甲基異莰醇、2-異丁基-甲氧基吡嗪、2-異丙基-甲氧基吡嗪和2,3,6-三氯代茴香醚,其中對水產品土臭味影響最大的,也是目前相關研究最多的就是土臭素和2-甲基異莰醇。
水產品土臭味與養殖水體中的含量關系密切,可以說,水體土臭味物質是水產品殘留的最重要來源。土臭素和二甲基異莰醇進入水體后,一部分經魚鰓進入血液,進入魚體,并在身體脂肪含量高的組織沉積;水體的土臭味物質還能直接被魚體表皮膚吸收,通過滲透作用進入魚體組織;另外,魚類吞食的水中含有分泌土臭味物質的細菌及土臭味物質,這部分物質則透過腸上皮細胞進入魚體。

由上可見,為有效防控土臭味物質從水體向水產品中殘留,開發水產養殖水體中殘留的土臭味物質(土臭素和2-甲基異莰醇)的檢測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用于水產養殖水體中土臭味物質檢測的前處理方法,通過優化分散式固相萃取材料使用量的配比,篩選最合適的分散式液相萃取有機溶劑,能夠實現水產養殖水體中土臭味物質的凈化、提取和濃縮,具有環境友好、節約成本、快速簡易和批量化操作等優點。
(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