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科院創新團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農綜合種養創新團隊針對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生態學基礎理論體系尚未完善這一問題,以稻漁綜合種養主要養殖品種克氏原螯蝦和梨形環棱螺為研究對象,利用生物標記物和高通量測序技術評估了克氏原螯蝦和梨形環棱螺對沉積物中有機質降解再利用和環境理化因子的影響,并從微生物學的角度初步闡釋了克氏原螯蝦養殖促進有機物加速循環的機制以及梨形環棱螺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和塑造過程的影響,該研究豐富了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中克氏原螯蝦和梨形環棱螺的生態學效應相關理論,為克氏原螯蝦和梨形環棱螺在稻田養殖中的科學配置奠定了基礎。


相關研究論文“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surface sediment influenced by Procambarus clarkia”和“Effects of Bellamya purificata cultivation at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ies on the dynamics and assembl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分別發表于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6.064)和《Biomolecules》(IF=6.064)。淡水中心侯詒然博士、碩士研究生周萌萌分別為第一作者,朱健研究員和李冰博士分別為通訊作者。

本研究得到了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2020TD6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9YFD0900305)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45)項目的支持。
全文網址:
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2.985555
https://doi.org/10.3390/biom13020254
(水產養殖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