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yè)研究中心淡水蝦蟹遺傳育種創(chuàng)新團隊在胰島素樣促雄腺因子(IAG)對日本沼蝦性別分化影響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團隊探討了利用胰島素樣促雄腺因子雙鏈RNA(dsIAG)誘導日本沼蝦性別逆轉的潛力,并結合組織學切片,熒光定量PCR等手段探索了甲殼動物生殖和性別分化的分子機制,揭示了日本沼蝦性別分化的關鍵通路和基因。

研究結果表明,經過六次8μg/g dsIAG注射,實驗最終產生了20%的性逆轉實驗蝦(假雌蝦),并且存在精巢與卵巢共存的現(xiàn)象,證明了敲降IAG基因的表達可以引起雄性日本沼蝦幼蝦的性逆轉。光周期途徑被確定為性別逆轉和精子成熟的關鍵途徑;同時,一些生殖相關的基因在假雌蝦中表達顯著,如長波長敏感基因(LWS)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GnRH)等,表明這些基因可能在日本沼蝦性別分化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結果為日本沼蝦性別逆轉提供了重要證據和技術,為建立單性化育、繁殖與生長的日本找下繁育模式奠定了基礎。
相關成果論文“Insulin-like Androgenic Gland Hormone Induced Sex Reversal and Molecular Pathways in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Insights into Reproduction, Growth, and Sex Differentiation" 發(fā)表于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F=5.6) 上,南京農業(yè)大學博士研究生蔡鵬飛為第一作者,金舒博副研究員、傅洪拓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水產遺傳育種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