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遺傳育種研究室董在杰研究員團隊在美洲鰣響應高溫脅迫的分子調控規律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美洲鰣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洄游性魚類,但其適溫范圍較窄,高溫是其養殖環節中最大的威脅,高溫引起的熱應激嚴重制約其規?;a。為此,團隊以美洲鰣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高溫脅迫背后美洲鰣鰓組織的分子調控規律。研究結果表明,高溫應激顯著提高了美洲鰣SOD、CAT和皮質醇的活性;抗氧化及熱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或蛋白的水平顯著上調。此外,聯合分析顯示,包括核苷二磷酸激酶2、腺苷脫氨酶等在內的幾種關鍵酶發生顯著改變,從而影響了鳥苷、鳥嘌呤和肌苷的代謝;DL-精氨酸和L-組氨酸的水平也顯著降低,而皮質酮的水平卻顯著升高,暗示美洲鰣在高溫應激時體內可能更依賴氨基酸而非葡萄糖和脂肪酸來獲取能量。這些結果為系統解析美洲鰣熱應激響應的分子調控機制及耐高溫性狀的遺傳改良和新品系選育奠定了一些理論基礎。

該研究工作得到江蘇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JBGS〔2021〕131)的支持。相關成果論文“High-temperature stress response: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American shad (Alosa sapidissima) using a multi-omics approach”發表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4年第916期)上。水產遺傳育種研究室羅明坤、朱文彬,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梁政遠為共同第一作者,董在杰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論文全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0329
(水產遺傳育種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