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楊健研究員團隊在銅脅迫導致背角無齒蚌稚蚌殼形態異常的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背角無齒蚌是我國特有蚌種,現已全球分布。早在2003年該蚌被本團隊篩選為漁業生態環境“淡水貝類觀察”評價與保護研究體系的專用指示生物。銅作為我國漁業水環境中污染形勢最嚴峻的重金屬一直備受關注,對漁業生物(特別是其早期生活史階段個體)的生長、發育和生存等眾多方面都存在潛在的脅迫作用。為此,團隊創新性引入幾何形態測量學分析技術,建立了基于10個地標點的分析模式,通過背角無齒蚌稚蚌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蚌殼形態的比較,有效追蹤到了暴露在漁業水質標準及地表水相應銅水平下蚌殼形態學上“應答”式的變化。結果還確證這些銅脅迫導致的變化主要發生在蚌殼的頂部和中軸的前后端。本研究結果首次發現低濃度的銅脅迫可以引起背角無齒蚌稚蚌的蚌殼形態異常。這從一個新角度警示了早期生活史階段的淡水雙殼貝類對水體低濃度銅污染影響的脆弱性。

基于10個地標點的背角無齒蚌稚蚌殼幾何形態測量學分析分析模式

典型判別函數展示的銅脅迫下背角無齒蚌稚蚌殼形態變化
相關成果論文“Copper Stress Causes Shell Morphology Changes in Early Juvenile Anodonta woodiana Based on Geometric-Morphometric Analysis”近期已發表于環境科學經典國際期刊《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上。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閻明軍為第一作者,楊健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00128-024-03855-4
(漁業微化學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