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楊健研究員團隊在“淡水貝類觀察”、“標本銀行”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水域監測方面,利用背角無齒蚌“個體標本銀行”中的太湖錫東水廠和馬山水域、洞庭湖附近益陽、滆湖太平港的標本,追溯了不同水域的重金屬(Co、Ni、Mo、Cd、Al、Cr、Mn、Fe、Cu、Zn、As、Ba和Pb)的歷史背景及差異性特征。

針對淡水漁業生態環境中污染形勢嚴峻的重金屬Cu,利用背角無齒蚌“活體細胞銀行”來探究其細胞毒性機制。研究發現Cu暴露組血細胞中活性氧的產生顯著增加,并破壞了細胞膜穩定性,但沒有引起溶酶體膜穩定性的顯著變化。隨著Cu暴露濃度的增加,其靶向線粒體導致線粒體膜電位降低,并提高了DNA損傷程度,引起細胞活力顯著下降。本研究結果為背角無齒蚌血細胞的Cu細胞毒性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相關成果論文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metal backgrounds in lacustrine environments of China using an Anodonta woodiana ‘Specimen Bank’”和“Copper induces cytotoxicity in freshwater bivalve Anodonta woodiana hemocytes”分別發表在環境科學經典國際期刊《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IF=2.7)和《Chemosphere》(IF=8.8)上。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閻明軍為第一作者,楊健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00128-024-03906-w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2595
(漁業微化學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