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微化學實驗室楊健研究員團隊基于較為先進的元素/穩定同位素微化學技術,在陽澄湖實驗“洗澡蟹”與原產蟹的動態差異性追蹤比較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
中華絨螯蟹,俗稱大閘蟹,是我國名貴的高值水產品種,不同產地大閘蟹的銷售價格相差巨大。陽澄湖大閘蟹作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代表,及消費者認可的蟹中翹楚,飽受“洗澡蟹”等假冒行為的困擾。針對上述問題,團隊通過設計研究專用人為“洗澡蟹”群體,分別將其移入原產大閘蟹養殖的陽澄湖湖區和高標準改造池塘相同環境中,開展為期1個月的極端“洗澡”式養殖實驗。再以第三步足為“靶組織”,首次監測了原產蟹和“洗澡蟹”在此過程中元素/穩定同位素兩類微化學“指標”的動態變化。本研究有效地證明了“洗澡蟹”無法達到原產蟹的微化學“指標”。這為了解“洗澡蟹”與原產蟹元素/穩定同位素背景“指紋”的差異性機制,并進一步開發相應的鑒別技術方面提供了較為創新的基礎研究支撐。

基于元素/穩定同位素微化學“指紋”的原產蟹和實驗“洗澡蟹”差異性動態比較
以上研究先后得到了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產業發展需求項目及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重點科研項目補充基金等項目資助。相關成果論文“Elemental and stable isotopic signatures for dynamic traceability of genuine and "bathing" cultured Yangcheng Eriocheir sinensis crabs”已發表于食品領域國際期刊《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影響因子4.0)上。漁業微化學實驗室碩士研究生徐依茜為第一作者,劉洪波副研究員、楊健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論文全文網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9157524007312?dgcid=author
(漁業微化學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