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進紅河哈尼梯田“稻漁共作”項目,助推云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10月23-27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胡庚東研究員、范立民博士、鄭堯博士、李丹丹碩士等一行5人,赴云南紅河州紅河縣、元陽縣開展哈尼梯田“稻漁共作”產業調研工作。海南省淡水漁業研究所所長王德強,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繆祥軍,元陽縣農業局副局長王學文,元陽縣農業局水產工作站站長李梅等一同參加了調研活動。

在紅河縣,淡水中心科技人員以樂育鄉尼美梯田為主要研究對象,詳細了解“稻漁共作”模式下水稻、泥鰍及鯉收成情況。采集了當地梯田的水稻秧株、水環境樣品(水樣、泥樣、浮游、底棲生物及微生物等)和水產品樣品(泥鰍、鯉),并現場測定了多種水質理化指標,結合各種生態指標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對“稻漁共作”模式進行評估。并結合產前(5月份)、產中(8月份)和產后(本次10月份)三個階段,探究“稻漁共作”梯田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流動方式,排查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風險控制點,為“稻漁共作”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在元陽縣牛角寨鄉稻魚鴨綜合生態立體農業基地,科技人員們以“稻魚鴨”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與基地負責人進行了交流,詳細了解“稻魚鴨”系統的模式及帶動貧困戶增收等方面的情況。隨后就“稻鰍共作”模式中苗種存活率等關鍵技術點進行了指導,采集了當地梯田的水環境樣品(水樣、泥樣、浮游、底棲生物及微生物等)和水產品樣品(鯉),從經濟、環境指標和水產品品質指標等方面全面評價“稻魚鴨”模式的應用前景。

本次產業調研是依托農業部水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因子風險評估實驗室(無錫)、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養殖水環境控制崗位,結合我中心承擔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農復合生態種養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和農業部財政專項“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項目,通過有效的項目實施為哈尼梯田“稻漁共作”產業扶貧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和保障。
調研活動結束后,云南中海漁業公司肖燕董事長還與中心科研人員就“稻漁共作”模式推廣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水產品的銷售、加工等環節進行了充分地交流討論。
(漁業環境與保護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