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與19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承擔的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典型流域水產養殖結構和養殖方式變化監測”任務對接會在無錫召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劉永新、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邴旭文、監測任務負責人朱健和各監測站點責任人、技術人員近40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劉永新副處長介紹了國家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漁業科學數據中心監測工作基本情況,并對監測項目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建議。朱健研究員介紹了流域水產養殖結構和養殖方式變化監測的工作任務、考核指標和工作進度安排。各項目參加單位對區域典型模式和主導養殖品種選擇,監測站點設置,以及監測方式和指標體系確定,進行了監測任務的一一對接,進一步完善確定了監測任務,為下一步簽訂任務書奠定了基礎。會議還就任務監測指標、監測方法、數據采集標準和規范,以及監測數據匯交流程和網站建設進行了培訓。 通過會議研討,完善了監測點的設置,統一了監測指標體系和監測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監測的目標和意義。項目在長江、珠江、黃河、黑龍江四大流域主產區設置了26個監測站,選擇池塘、流水、循環水、稻田和工廠化等養殖模式,依據制定的監測規程對監測站點進行長期、定點、定時監測,獲取典型養殖方式的養殖環境要素、結構要素和生產要素三大類共51個監測指標,建立主導養殖品種的典型養殖模式數據庫,分析養殖模式和結構變動的原因、趨勢及關鍵控制因素,建設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為農業科技大數據提供基礎數據,引導產業可持續發展。
(科研處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