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建鯉分子育種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 “太湖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評估”兩項科技成果獲2015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建鯉分子育種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成果,針對建鯉種質退化,傳統選育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開發了分子育種關鍵技術來培育鯉魚新品種。首次將SNP分子標記運用于建鯉分子育種,獲得了具有多個快速生長標記的擴繁群體。同時在分子育種中結合微衛星標記進行種群遺傳分析,避免了群體內的近親繁殖。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件,發表學術論文26篇(其中SCI4篇)。培育出了遺傳改良的建鯉,并在全國多省進行了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分子育種加速品種更新的可操作性,推動了建鯉養殖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太湖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評估”成果,針對太湖流域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不明確,容易引起消費安全隱患和消費者疑惑等問題,開展了太湖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明確了太湖水體中存在的主要環境污染物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生物毒素三類。在研究重金屬對魚類毒性作用機制的基礎上,首次評估了其在太湖水產品中的殘留和消費風險;在研究微囊藻毒素對魚類毒性作用機制和摸清微囊藻毒素在魚體內殘留代謝規律的基礎上,首次全面評估了其在太湖水體和水產品中的殘留和消費風險。同時,該成果還首次評估了多氯聯苯在太湖水產品中的殘留風險。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項;發表論文10篇;主編論著1部;參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消費指南(論著)1部。成果為指導太湖流域水產品生產、消費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生物技術研究室、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