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院重點實驗室楊健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利用基于其實驗室建立的刀鱭江海洄游與否的電子探針耳石鍶和鈣微化學判別技術和研究基礎,對2020年5月采集于贛江爐子窯江段的21尾刀鱭的生態表型進行了生活史重建及洄游履歷反演的探索。

基于Sr 微化學“指紋”的贛江典型溯河洄游型刀鱭耳石圖譜
經研究發現, 其中16尾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鱭.,占總刀鱭標本的數量比達76%, 遠高于迄今鄱陽湖及其通湖水系所報道的相關占比。雖然文獻報道,近10年贛江流域未發現有溯河洄游型刀鱭分布,但上述結果首次確證了贛江中溯河洄游型刀鱭的發現。由此體現,在禁止長江刀鱭等三種天然資源生產性捕撈和長江“十年禁漁”等國策下, 贛江水域洄游型刀鱭資源量和棲息地有恢復向好的趨勢。適宜盡快開展贛江下游相關類群分布區和產卵場,以及水利工程、河道挖沙等潛在威脅因素影響的全面調查, 以便有效保護該水域的刀鱭資源及其關鍵棲息地。
上述研究成果論文已被EI刊源《湖泊科學》正式錄用。院重點實驗室研究生楊一帆為第一作者,楊健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江西省九江市水產科學研究所作為合作單位參與了相關工作,本研究得到了農業農村部農業財政長江專項 (CJDC-2017-22)等項目的支持。
(院重點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