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江三鮮”之首,刀鱭的資源保護一直備受關注。長江流域刀鱭資源組成復雜,除長頜鱭外,還分布有短頜鱭種群。兩者皆有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生態表型的相似性,給刀鱭資源的精準保護帶來了困難。雖然目前認為兩者均為刀鱭,但除了在形態(上頜骨長度、耳石形態等)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外,兩者生境履歷特征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長頜鱭與短頜鱭物種地位的爭論由來已久。早期學者基于生態習性、形態學特征、可量性狀和可數性狀等將長頜鱭和短頜鱭視為兩個獨立的物種。21世紀初,一些學者基于線粒體或核基因標記的分析,否定了短頜鱭和長頜鱭的物種地位,而統稱其為同一物種——刀鱭,并認為短頜鱭和長頜鱭均為刀鱭的不同生態型。鑒于此,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院重點實驗室楊健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耳石微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手段交叉優勢,對長頜鱭與短頜鱭的物種分化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耳石中鍶鈣“指紋”特征,區分了長江流域鄱陽湖、洞庭湖、長江口等水域采集的長頜鱭和短頜鱭個體及其生境履歷,在此基礎上,對上述個體標本開展了線粒體系統進化分析及核基因微衛星群體遺傳分析。結果顯示短頜鱭和長頜鱭之間基于線粒體遺傳分化的指數(FST)為0.66,基于微衛星的遺傳分化的指數為0.19,表明短頜鱭和長頜鱭已相互分離,兩者應作為兩個獨立的鱭屬魚類物種來對待。



本研究的結果不僅支持短頜鱭與長頜鱭各自的物種地位,還證實了兩個物種內部生態型的多樣性,可為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上述成果相關論文“Mitochondrial DNA and microsatellite analyses reveal strong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wo types of 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ies (Coilia) in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近期發表在《Hydrobiologia》上(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750-021-04541-w),此雜志已具有73年歷史,是國際水生生物學著名專業雜志。博士研究生軒中亞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楊健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先后得到了農業農村部農業財政長江專項 (CJDC-2017-22)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2017JBFR02、2018GH14)以及江蘇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BK20160204)等項目的支持。
(院重點實驗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