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
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現有科研人員11名,其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2人,助理研究員4人,研究實習員2人;有博士3名,碩士5名;碩士導師3名;無錫市突出貢獻專家1名。依托研究室建設有“農業農村部水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因子風險評估實驗室(無錫)”、“農業農村部長江下游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江蘇省內陸大中型漁業水域污染效應評估與控制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平臺和公益性服務平臺。研究室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各類項目70多項,發表論文論著200多 篇(本),授權國家專利30多項,獲得國家、部(省)、市(院)等各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主持制定了《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等4項水產行業標準。實驗室配置有液質聯用儀、氣質聯用儀、液相色譜、氣相色譜、離子色譜、定量PCR儀等一批大型儀器設備,重點開展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漁業環境污染的毒理學效應、增養殖水域生態環境調控與修復、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領域的科研和公益性服務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標:
1.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針對國家重要漁業水域生境質量現狀、脅迫因子及危害程度和動態趨勢,應用化學、物理/生物傳感、生物指示和數學建模等技術手段,重點開展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評價與預警技術研究,為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漁業水質基準/標準和發布國家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提供科學數據,為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養護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2.漁業環境污染的毒理學效應。研究增養殖水域中典型污染物(如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物毒素等)的分布、來源和毒性特征;研究典型污染物在漁業水域中的轉化動力學、生態效應、遷移規律及其對漁業生物個體、組織、細胞、分子生物學毒性機理;同時研究典型污染物削減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3.增養殖水域生態環境調控與修復。基于提高增養殖水域資源利用率和保護漁業環境的方針,從不同養殖類型和養殖模式所處的生態位著手,研究適合不同生態位的養殖環境優化調控與修復技術,通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形成適合我國重要增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優化調控與修復技術體系,為漁業水域的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保障。
4.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重點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甄別與評價技術研究,判別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污染物,研究其遷移、轉化、分布、富集、代謝規律和危害機制,建立污染物甄別和質量安全評價技術體系,闡明水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與調控機理。

圖1:指導實驗

圖2:在廣西柳州開展羅非魚產業調研

圖3:水上農業技術調控池塘生態環境

圖4: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調控池塘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