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市政府對蠡湖的水環境整治基礎上,采用內源性生物操縱手段削減湖水中居高不下的氮、磷含量、減緩富營養化和藍藻暴發危害,達到外源性手段所不能達及的目的。提出“凈水漁業”理念,通過放養濾食性魚貝類,有效控制水中浮游生物、抑制藍藻,讓水中的氮、磷通過水生生物營養級的轉化,最終以漁產量的形式得到固定,當魚體捕撈出水就移出了水中的氮和磷。“凈水漁業”技術是多項技術的集成和組裝,研究提出有效放流2齡魚種、回捕4齡以上的成魚、湖中留有一定的鰱鳙群體及其運作方法,是削減湖泊中氮、磷的關鍵。以江蘇蠡湖四年多同步實測水質和水生生物動態變化闡明了投放濾食性生物與降氮、磷、去藍藻的內在關系,采用標志放流鰱鳙魚與回捕獲控藻與降氮磷能力;指出在天然型湖泊中放流濾食性魚類后,保障了魚類生物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既不破壞魚類的群落結構又改善了水質。自2007年起實施了“凈水漁業”技術后,成效顯著:到2010年總氮下降了80%、總磷下降了88%,水質由Ⅴ類上升為Ⅲ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下降11.3%,呈中營養狀態;未破壞魚類群落結構又改善了水質,生物多樣性指數提高1級;生態修復的同時,新增漁業產值179.72萬元。在“凈水漁業”理念和技術應用的實踐中,通過密集型同步水質與水生生物監測,綜合采用多種指數和指示種的綜合水質評價方法,背角無齒蚌金屬污染指數(MPI)總體評價方法,魚骨圖、層次分析(AHP)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湖泊宜漁性評價方法,用EwE模型分析湖泊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及評價湖泊生物修復效果的方法,建立了湖泊水質污染、生態修復效果的評價體系等,國內外均未見公開文獻報導。2014年獲得無錫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